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
B.雅典专制制度的确立
C.城邦阶级斗争尖锐
D.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雅典城邦宣称言论自由,但却对只发表言论而无其它任何过错的苏格拉底判处死刑,说明雅典城邦并非真正的言论自由,并未真正地保护每个合法公民的权利,此时的雅典公民已不能真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述与材料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高考改革中高度关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就本题而言主要考察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衰落,但对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一定要牢固掌握:①梭伦改革奠定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②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③伯利克里时期古希腊民主达到顶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1)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状况: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解决: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3)认识: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柳郎中”即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词风清新绮丽,婉转柔美;“学士”即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风豪迈奔放。A李煜和B李清照都属于婉约派;C陆游的主要成就是诗歌;D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卓越的词人,其作品也以豪放为主,故选D。
考点:宋词的成就。
点评:还可以考查宋代词繁荣的原因:
(1)商业发展,城市繁荣为词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扩大,能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文人地位提高,创作热情高涨。
(4)印刷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文化也空前繁荣。
(5)词的形式自由灵活,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6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2分)
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4分)
(2)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4分)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分)
(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地方的地方行政区划,(1)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本质是考虑是否世袭,郡县长官皇帝直接任免,分封制考虑的是血缘关系,然后答出郡县制的实施的意义即可。(2)材料二是西汉时期地方上实行的郡国并存制度,导致出现七国之乱。(3)元朝地方上实行的是行省制度,然后答出该制度实行的意义。(4)本问综合概况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