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2 08:19: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国家机器的部门,所以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其他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北宋时期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另有御史台为全国最高检察机关。因此选D。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2种: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列传》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他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地位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4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和明太祖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4分)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1)观点:君权神授。(2分)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2分) 影响: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2分) (2)矛盾:中央与地方(2分);皇权与相权(2分)。 措施: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2分);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2分)。 (3)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2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4)继承:承认君主的权力。(2分) 发展: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和“众治”。(3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据题干可得出“君权神授”,儒学自此符合封建统治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一主父偃以提出“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而闻名,判断出材料一谈论的主题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根据材料二,明太祖谈论丞相制度,可分析出是处理君权与相权。“解决措施”可根据基础知识作答。(3)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结合顾炎武的时代背景:明末清初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提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而权乃归之于天子”可判断出顾炎武承认君主的权力,但作为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思想家,顾炎武又反对君主专制,“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在每个时期的基本内涵。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辨的阶段,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唐太宗统治后期认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这说明? A.当时阶级矛盾尖锐 B.当时社会风气骄奢 C.唐太宗废除以庸代役制 D.唐太宗治国思想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表明唐太宗要大兴劳役,这和初期轻徭薄赋政策是违背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这段话意在宣扬(?) A.科举制度 B.文官制度 C.行省制度 D.内阁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