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2 08:21: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 曰县。常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材料反映出 ①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 ②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③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④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据此结合各选项①②③④项说法均正确,本题选D项。 考点:行省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考查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关的一些制度。学生除了要掌握元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外,其他地方行政体制有西周的分封制、秦推行的郡县制等也要掌握。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宋太祖推行的措施也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材料题(15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10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3分)
本题解析: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材料一的信息说的是丞相的职能和地位。此问要求学生回答秦朝、西汉、唐朝、北宋四个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从而得出君权与相权关系的规律性认识。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四个时期的史实。然后得出结论: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消弱。 (2)此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回答。“相之患”、“ 病及于国君”即丞相的祸患危机皇帝,“其故在擅专威福”危及皇帝的原因是丞相独揽大权,作威作福。可见,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危及皇权,从而废除丞相。再加上元朝的教训,加上明朝宰相胡惟庸弄权,又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皇权强化也势在必然。 (3)此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并运用基本知识来分析。材料中黄宗羲否定明朝政治,认为明朝政治黑暗腐败,无可圈可点之处,就在于废除丞相。理解黄宗羲观点要史论结合,要从史实中找根据。比如废丞相后,君主专制加强,宦官地位上升,宦官政治是明朝一大特色,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内阁又不能统帅六部,朋党斗争不断。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设立丞相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A.在古代希腊、罗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B.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意图就是要建立社会的平等 C.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D.古代希腊、罗马各个阶层都能参与政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代希腊、罗马是典型的奴隶主阶级专政,参与政治的只能是有产者,所谓的平等是建立在阶级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并以阶级不平等为其根本特征的。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并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10分)
 材料二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2)列举秦朝、汉朝、宋朝的“监察官”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8分) (3)对我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有人认为积极作用占主要方面,有人认为消极作用占主要方面。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
参考答案:(1)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每点2分,共6分) 方式及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成为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每点2分,共4分) (2)秦朝:御史大夫 汉朝:刺史 宋朝:通判(每点2分,共6分)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或“维护皇权”)(2分) (3)积极或消极(观点1分) 积极:打击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经济上束缚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高度专制导致暴政,腐败;压迫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力。文化上:高压政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从一个方面任意论证3点,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中朝由皇帝的近臣亲信组成,以应对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唐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内阁有皇帝的亲信和近臣组成。从汉、唐、明、清四朝的中枢机构的人员构成总结皇帝的集权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非常容易得出秦朝、汉朝、宋朝的“监察官”。根据材料“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可以得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影响从国家统一等方面来分析;消极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实行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行省制是元朝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C.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D.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对于“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周王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加强对它们的统治。即所谓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点评: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结和处理。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