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且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①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召开于抗战胜利前夕。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具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
(2)对农民态度: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对帝国主义态度: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妥协性,决定了实行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中材料主要表明,用君主立宪(和平改良)可以避免民主共和(暴力革命),目的是坚定了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ACD三项都不是康有为的用意(主要目的)。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维新变法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 ?
参考答案:(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