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政治民主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人类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政治民主化尤其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组织法》规定了人民政协是全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将作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协商机关而长期存在。
材料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会议听取和通过了刘少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和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材料三:见下图。

彭德怀、陶铸追悼会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劳动合同法》

普法宣传栏

听取村主任就职演说
(1)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透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加强立法工作;加强立法和普法知识的宣传;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革基层民主选举。
(3)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
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乌兰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
材料三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材料四 民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之间的差别可以分为结构性差别和文化性差别两类。结构性差别就是指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世界上许多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都是由结构性差别扩大成群体性冲突的。……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注: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民族分裂分子常常恶意地夸大这种差距,并且歪曲差距产生的原因,使之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切实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往,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从而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7·5”事件改变不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局》2009.07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制度?该材料反映出此制度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的标志。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中所述制度在主要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四分析,从长远看,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三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羁縻府州制度(或羁縻制度)。特点:少数民族地区需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民族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有高度自治权;是中央政府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
(2)标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共同之处:保证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地方: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
(4)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切实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二是帮助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和公民观。
(5)既坚持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又适当兼顾地方利益;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图片、实物与文字一样也承载着历史。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开国大典
B.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
D.中美建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图片反映的是1949年10月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只有A符合题意。B召开于延安抗战时期;C召开于长征途中;D是在1972年。
点评:图片型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做好这类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特别是突出对题目提供的图片进行仔细分析,这要求做到“三看三思”:
1、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2、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这类选择题并不难,只要考生认真审题,辨析图片,限定范围的同时,联系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就一定能够顺利解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