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大棉,产自海南,诸种植制作之法,渐渐北来。江淮川蜀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被服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比之麻,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况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王桢《农书》
材料二: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挚花,各有其法……人际手脚,竞相座位,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南村辍耕录》
材料三: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亩五至十亩者,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明史》卷78
材料四:松江旧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明神宗年号)以来,用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云间据目》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元明时期我国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11分)
(2)结合个人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谈几点历史启示。(3分)
参考答案:(1)基本趋势: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扩展,棉纺织业不断兴盛,棉布成为人民群众穿着的主要衣料。原因:①棉纺织品有自身的优越性。②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互相交流。③封建统治者重视和推广。④棉纺织业利润丰厚。
(2)①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导向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题解析:本题以元明时期我国棉花的推广及棉纺织业的发展为主题,主要考查阅读及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回答第(1)问时要归纳各自的发展趋势,然后立足四个材料,分别从棉纺织品的优良品质、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推广、统治者的重视及利润的丰厚等方面归纳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明清时期著名商帮出现,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江南新安在安徽,江北山右指山西。故选C。其他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商帮出现于明清,是商人联络乡谊之情的场所,是维护同行和同乡利益的组织,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除了商帮外,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还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等。明代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需要把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 :简单
3、选择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这种生产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①缺乏竞争机制
②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
③阻碍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
④经营较为分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
路(行政单位)
| 贡绢州数
| 该路州数
| 贡绢州所占比例
|
河北东西路
| 29
| 38
| 76.3%
|
京东东西路
| 12
| 19
| 63.2%
|
京畿、京西北路
| 8
| 11
| 72.7%
|
小计
| 49
| 68
|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
|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对表格信息的获取能力。从表格可以得出,表格只说明了贡绢州的所占比例,没有体现贡绢所占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华北地区早就有丝织业,故D项排除。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