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六)
2017-03-02 09:04: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形成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畜力代替人力,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一次重大的农业动力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①私田是井田制下的产物,所以①不正确,这样ABC三项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制农具的使用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1936年,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纳粹上台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罗斯福政府广泛推行“以工代赈” C.我国曾经采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D.“二战”后广泛进行国际经济合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3分)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习惯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俗,它们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中国史·博学人》 材料二 在整个19世纪,英国男子衣橱中必备的衣着,一般是一套白天礼服、一套晚礼服、一件海军蓝的上衣和三四条灰色裤子。礼服是不经常穿的,常穿的是海军蓝上衣和灰裤。……在政府或企业上班的职员,一般都穿一身“公务套服”,以灰暗的颜色为主,白衬衣,打领带,所以这些人又被称为“白领阶层”。与此相反,工厂工人上班时,多穿蓝色工作服,被称为“蓝领阶层”。在英国,大致可凭人们的服装看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 ——《世界全史百卷本》 材料三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桑弘羊《盐铁论》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佰为伍,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引《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4分) (3)材料三中“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8分)
参考答案:(1)以小农户个体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分) (2)因素:儒家 “重义轻利”的观念。(2分);推行盐铁专卖,与民争利(2分); (3)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2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分)清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信息。 第(1)问,概括基本特点,首先提取材料信息,“耕织图”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模式,“五谷六畜图”体现了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结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小农户个体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角度回答即可。 第(2)问,概括原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材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体现的是儒家 的“重义轻利”观念;“…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体现了封建国家推行盐铁专卖,与民争利。 第(3)问,“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可从“清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缺少市场、资金、劳动力”等角度解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小农经济、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农业经济得以确立的基础是 A.生产工具的发明 B.粟的种植 C.水稻的种植 D.“六畜”的饲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识记能力。注意审清试题要求的是农业经济确立的基础,不是农业经济确立的标志。再者看书要细要到位,如本题就是教材小字部分。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