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与下列图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①图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
②图二所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后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③图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上已使用铁犁牛耕
④图四反映了牛是人类较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 ]
A、①的说法正确,②③④说法不正确
B、①②说法正确,③④的说法不正确
C、①②③的说法都正确,④说法不正确
D、①②③④的说法都不正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物质文明的创造与科技、政策、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一一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一摘自《大清会典》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7分)
材料三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一一《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一一《论南洋事宜》
(4)据材料三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4分)
材料四?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一一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5)依据材料四,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8分)
参考答案:(1)因素: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商利贷盘剥。 (6分,任意三点)
(2〉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3分)
(3)表态:不能.(1分)理由: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统治阶段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6分)
(4)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入:(3)稳定社会秩序。(4分,任意两点)
(5)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8分,任意四点)
本题解析:(1)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描述的是官府赋税沉重;“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则是自耕农的长年劳累辛苦;“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又是自耕农自给自足生活的真实写照。“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则表明小农经济的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也说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和土地买卖频繁的情况。
(2)提取材料信息,“四曰发赈”说明 开仓救济;“六曰出贷” 说明发放贷款;“七曰蠲(免除)赋” 说明减免赋税;“八曰缓征” 说明免征徭役。
(3)评论或评价型问题首先表态,显然中国古代政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进而进行论证,阐述理由,注意多角度展开论述,如小农经济的弱点、统治阶段的剥削本质、生产力水平低下等方面。
(4)“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说明对外贸易有利于 互通有无;“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说明 增加居民收入;“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说明海禁政策造成社会动荡,从反面证明对外贸易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5)“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说明收入的减少;”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说明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说明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点评: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如2011年新课标卷第40题);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如2011年上海卷第26题)。总之,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正确阐释事物能力以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辩证思维能力。
要想解决好这类题有两个基本前提:其一是扫除心理障碍,不要因为惧怕古文就失去答题信心。通过上文对题型以及能力考查的分析来看,在没有完全读懂和理解古文材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对题目给出的问题推敲出一二来;其二就是要掌握一些最为基本的古文阅读技巧和语法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和使用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夏朝主要是石器,青铜器已近出现。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器。西周,主要使用木制和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东周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农具的数量远远超过木石农具,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正确选项为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由此可知讲的“公田”指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唐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违法买卖……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以下对这一记载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当时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B.官僚地主采用地租剥削方式
C.土地兼并影响唐朝安定
D.推行按土地资产纳税的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