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1901年起实行“新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27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
——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迸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分)
做法: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6分)
(2)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清末“新政”的背景可以联系时代特征分析,当时清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加深等,第二小问,主要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两者的共同做法有: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对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教育等方面归纳,如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西村创办了广雅书院(即今天的广雅中学前身)。以下内容能体现他创办广雅书院意图的是
A.非效西法图富强无以保中国,无以保中国即无以保名教
B.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
C.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
D.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 1924年,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不同的时代,史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解读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凡被殴击。……举京师谣言纷纭不可听闻,皆谓康有为欲废京师六部九卿衙门。彼盈廷数千醉生梦死之人,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实康有为不过言须增设新衙门耳,尚未言及裁旧衙门也。而讹言已至如此,办事之难可以概见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
材料三?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满清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
材料四?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2001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四则材料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原因分析?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顽固势力的抵制;帝后党争,光绪帝没有实权;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不具备改革所必需的社会环境。(8分)
(2)史料占有的差别;视角和立场;时代和政治的影响等。(2分)
本题解析:
(1)据材料“...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可以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史料的评价方法。造成历史问题认识分歧的因素一般可以从史料占有的差别、视角和立场、时代和政治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通过《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长时间以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6分)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2分)
(2)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6分)
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近代化不可或缺: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思想动员。
(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观点2分,理由6分)
(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2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
(1)据材料一回答,“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的思想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2)材料二中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第二种观点,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第三种观点,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考生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论述,注意需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3)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看法。研究者的阶级立场不同、时代和历史学的发展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
点评:维新派进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虽然戊戌变法没能完成自强的目标,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