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2 09:25: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公元3-6世纪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魏晋南北朝”,这其中的“魏”是指(? )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的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材料“虽死犹存”是对秦朝对后世影响的表述。结合所学知识主要是指秦朝对全国的统一及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黑森……律贝克、不来梅和汉堡。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摘编自《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1905年、1907年清政府两次派出以政府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赴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它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仔细。……最终,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材料三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依法治国”的首倡者、近代法律学先驱沈家本参照西方各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等根本性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监狱等也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清末新政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律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不变的路线图。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据材料一,概括宪法所赋予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宪法的影响。(10分)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的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的原因。结合材料三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 (1)权力:经议会同意对外宣战的权力;召开议会及休会的权力;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4分,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6分,任意三点即可) (2)原因: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丰革命对清朝统治的威胁;德国的君丰立宪政体对清政府的启示。(4分,若学生答到“应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亦可给1分) 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内容;学习各国法律优长,西方法律制度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4分) 认识:清末法律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尽管德国通过《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即君主立宪制,但德国所确立的这种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相比,专制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比较浓厚,皇帝的权力是相当大的。结合材料,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体现在:经议会同意对外宣战的权力;召开议会及休会的权力;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即便如此,这部宪法对德国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即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开始了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方式,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等),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更随着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开展的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再加上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八国联军侵华等,清政府正所谓“四面楚歌”。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被迫在统治方式上做一些尝试和改变,借鉴了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即清末新政。结合材料三,得出清末法律改革呈现的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内容;学习各国法律优长,西方法律制度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从清末新政关于法律改革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诚然,清政府的主观目的当然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不可避免地,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不能够简单地把“清末新政”说成是一种骗局,有其合理之处,应该正确、客观的予以评价。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清末新政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里程碑”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许多人物在此过程中为维护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表格中所列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历史人物的理由及史实。
(2)宋太祖在解决地方分权的同时,也使北宋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试加以论证。 (3)要想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1) 人物 理由及史实
 秦始皇 建立郡县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分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武帝刘彻 颁布推恩令分解诸侯王的权力;酎金夺爵,废列后一百多人,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宋太祖赵匡胤 派文臣做知州,武将不得担任,以防止武人专权;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牵制;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至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中央获得胜利而告结束 (2)①机构臃肿,形成“冗官”现象,效率低下。?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现象,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衰退。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3)上网查询资料;访问专家教授;查阅古代典籍;实地考察,研究文物遗迹等。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基础史实,尤其第三问,考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需在平时多实践。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元朝统领宗教事务并管辖西藏地区与管理边远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宣政院 B.行中书省和枢密院 C.平章政事和达鲁花赤 D.宣政院和宣慰司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其中中书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行中书省则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中央最高的军政机构。而C项中只是当时的两个官职名称。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