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可知政治中心在西北(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A不对,题干无从体现改变政治格局;B不对,大运河在隋朝已经开通;D不对,与题干无关,而且这是在晚清时期左宗棠等人的主张,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作者对农业与商业关系的认识是?
[? ]
A.农商皆本
B.农本商末
C.农末商本
D.农商皆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清雍正帝说:“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与这段话意思相符的是
A.抑农轻商
B.贱农重商
C.重农抑商
D.工商皆本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属于材料分析型的选择题,捉住材料的关键词,农为本,商为末,意思就是农业是关键,商业是次要,AB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AB,工商皆本观念直接地肯定了工商业在社会中具有与农业同样重要的地位,也是与材料不符,答案选C符合材料意思。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外交流和交往对古代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此后,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亳厘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西交流在古代和近代有何本质区别?各产生了怎样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中国输出手工技术、手工业品和经济作物;输入牧新品种、高档消费品。
(2)中国输出农产品,输入技术与工业用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本质区号别:古代的交流是平等的、双向的;近代交流是不平等的单向的。
直接影响:古代交往增进了双方的友谊,传播了中华的文;近代交往则加大了中国的灾难,激化了矛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清海禁政策的主要危害包括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阻碍了封建统治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