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
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传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分)
图2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对中国传统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简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一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2一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2)根据材料二,分析1895—1911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请举例说明。(2分)
(3)1912年—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当时有利的国内外市场条件是什么?(2分)
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成分比较表
经济类型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4)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成分有什么变化?(2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意义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3分)
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1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
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2)1895—1911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分)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面粉和纺织品(1分)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 1分)
(4)变化:公有制经济比例增大,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比例大大缩小;(2分)
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分)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即可。
第(2)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即可得出答案。
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它的原因主要从社会主义的改造来回答。它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论述最早出自
A.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B.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
C.1979年邓小平与卡特会谈纪要
D.1982年中美发表有关军售台湾问题公报(即“八·一七公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强调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与题目中的“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相符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A.③④⑤
B.②③
C.②③⑤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判断能力,一是让学生将几个不同时期的教育成果区别开:二是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表现和原因区别开来。①要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和形成初、中、高三级教育体系是近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可能在改革开放以来才提出和形成。②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如,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只能是为我国教育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应理解为教育发展的表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1894——1961年)曾经作为文艺界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年他
A.52岁
B.55岁
C.60岁
D.62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代表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材料二?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
?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
——引自《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穿越60年历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胡锦涛总书记说:“从你们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

?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握手? 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同吴伯雄握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共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是什么?材料一中“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其实质指什么?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3分)
?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如何体现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3分)?
(3)在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2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 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2分)
?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的基本政策立场是什么?(2分)
?
参考答案:
?
(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其实质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或者保存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标志: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3分)
(2)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体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成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3分)
?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2分)
(4)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2分)
?
(5)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分)
?
本题解析: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现出和平发展前景。实践证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