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D.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C两项表述错误,D项是外因,只有B项是根本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就曾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从现今国际力量的对比看,“很多权力中心”可能是
A.日本、美国、中国、印度
B.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
C.中国、欧盟、日本、印度
D.欧盟、日本、加拿大、中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孔子强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该观点的根本出发点是
A.劝导统治者以德治民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强调“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李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4分)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伏尔泰曾称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2)据材料二,康有为与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有人说“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请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谈谈如何解读历史人物?(6分)
参考答案:
(1)司马迁: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2分)
(2)康有为:肯定了孔子的仁以及改革。根本目的:托古改制。(2分)
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根本目的:反专制,反神学。(2分)
(3)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其思想带有典型的时代性。所以,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2分)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东亚文化以及欧洲的启蒙思想;孔子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历代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4分)
本题解析:第(1)问,司马迁认为“可谓至圣矣。”,李贽认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联系司马迁和李贽所处的环境可知,在汉代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到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第(2)问,““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可见康有为肯定,孔子的仁以及改革;由“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可见,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其根本目的要联系他们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思考。第(3)问,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历史的看待和辩证的看待。
点评: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压制和打击——秦朝时期:秦统一后,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而且落后于时代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3.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5.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依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6.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抨击君主专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容易排除ACD 三位思想家,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小国寡民”与材料所述无关;李贽是明末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梁启超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本题选B项,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等,极力维护封建集权统治,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