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5 21:47: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唐朝铨选制度下,获得出身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入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入流等,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即使是任满持选的前资富,在重新出任职事官时,也同样需要经过铨选考试。材料说明铨选 A.有利于按道德标准选拔人才 B.体现了考试选拔官员的原则 C.使政缋成为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D.实现了科举与出仕任官的统一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即使是任满持选的前资富,在重新出任职事官时,也同样需要经过铨选考试”,这表明任何官员任职前都要经过考试,故选B;ACD均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试选官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3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参考答案: (1)主要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每点2分,共4分) (2)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分);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1分) (3)措施及具体内容:分封诸侯王国。(1分)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2分)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2分)
本题解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此问题难度一般,只要对两个阶段的基本知识进行一下梳理,即可回答,主要差别是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此问较为简单,抓住两条线,一条是地方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中央管理体制变化,即地方管理体制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依据材料三,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本问相对较难,充分利用材料,分析有效信息即可回答,措施及具体内容为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从而引起的后果是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法令出一”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 [? ] A.井田制 B.察举制 C.九品正中制 D.代田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国庆日演说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2分) (3)结合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反思中外的这些尝试,你觉得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2分)
参考答案:(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2分)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2分) (3)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有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4分) (4)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们的参政意识与能力(2分,任意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总分。)
本题解析:第(1)题 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基础知识可知秦中央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根据材料可知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 第(2)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分工明细,且相互制约。 第(3)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把总统关在笼子里”意思是总统权力受到制约,根据这一点结合美国政体进行回答。 第(4)题 本题属于开放性的试题,结合材料,反思中外历史进行概括。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近代西方民主制政体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外的监察体制,主要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际上依据宪法治国理政,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制度制衡,消弭特权现象,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平等权利,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学生做类似的问题时可以结合现在我们国家的反腐。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