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其提出首先是针对哪一地区??(?)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西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梁启超把《二十四史》中有“传记”的人物籍贯列成表格,如下:
省
| 汉(百分比)
| 唐(百分比)
| 宋(百分比)
| 明(百分比)
|
陕西
| 14.96
| 21.60
| 3.34
| 4.51
|
河北
| 7.36
| 18.48
| 10.60
| 7.22
|
河南
| 31.43
| 17.68
| 17.58
| 6.94
|
浙江
| 2.4
| 2.78
| 6.65
| 14.51
|
广东
| 0
| 0.26
| 0.33
| 2.82
|
福建
| 0.15
| 0
| 8.8
| 5.19
|
?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帝都所在地人物往往特别多? B.地区分布呈现南升北降的格局
C.人物的地区分布逐渐平均? D.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一位家住武汉市江汉区的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乘车,用IC卡‘嗒’一声,钱就付了,方便、省事,挺实用。”该卡应用了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原理。最早发现该现象并用实验证明的是?(?)
A.法拉第
B.马可尼
C.赫兹
D.贝尔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电磁感应原理最早由英国人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
2,4,6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历史学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历史学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A.事件发生的时地
B.事件的前因后果
C.事件的历史意义
D.事件的是非评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或称程度型选择题。历史事发生的时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项符合题意;原因、意义和评价都是人对客观史实的主观分析,易受到历史学家主观意识的影响,BCD项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为了加强君权,实行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明太祖废丞相,清沿袭明制,故清代不可能有丞相,故D项错误。
点评:这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的题目。逆向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择,题干中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错误”“不包括”“无关”“不属于”等,其解题方法有(1)排除法:即通过排除符合历史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2)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史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3)推理法:题目略有难度,暂不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假定某一选项正确,然后根据历史史实、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历史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