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人民日报》曾经有这样的报道:“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此报道相关的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材料中“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正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的表现。故选B。
点评:“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材料三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材料四 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3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分)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西方在精神文明方面从古代到18世纪发展的主题及主要趋势,并对比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发展趋势。(4分)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东方孔子和西方苏格拉底在社会道德建设上的相同点。(2分)
参考答案:
(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或主张德政,克己复礼),以礼治国。(2分)
(2)修身、齐家、平天下(围绕该主旨的说法都可以)。(3分)
(3)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3分)
(4)西方: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发展为服务于专制政治。(4分)
(5)都强调道德的重要;都主张通过教育劝化人。(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的意思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体现了儒家“以德治民”、“ 以礼治国”的主张。
(2)材料二的意思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反映的儒家社会道德观是修身、齐家、平天下。
(3)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儒学。联系所学知识,答出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4)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不断发展;中国:儒家思想不断演变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5)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两个人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点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儒学中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以德治国思想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前提之一。高考很重视从这些点切入命题,考查儒学形成、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主张的影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发展的主要标志。三大思想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思想家的主张、特点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知识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反映了
[? ]
A.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基本消失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美国被排斥在区域集团化之外
D.全球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费正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没有根本改变 ………….
D.军阀割据混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获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期,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重新回到中国市场民族工业的发展又快速地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要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答案选C,A B D三项只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特点和不能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掌握。高考试题重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以下发展阶段的考察: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一战期间﹚;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抗日战争以后﹚。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共17分)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摘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摘自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对外开放在本质上是否相同(1分)?为什么(2分)?各具有什么特点(4分)?
(2)分析各自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变化产生的影响,并据此谈谈你对开放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1)不相同,因为近代中国的开放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中国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动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
特点: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前提下,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被迫进行的;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独立基础上进行,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2)影响:近代中国的开放使中国封建经济日益瓦解,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或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地和原料掠夺地(2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构成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2分);中国国际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列强的宰割现象(2分)。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连续稳定增长,使中国经济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人民收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分);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2分)。
本题解析:(1)不相同,原因从两次对外开放不同的社会背景去分析。各具的特点则从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对外开放的内容影响等去分析。
(2)近代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应从西方经济侵略的结果及其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并由此导致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现代的则应从其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可从国内发展需要和国际大背景进行阐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