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2分)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7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分)
(2)原因:政府投资的国营企业;生产经营权独立自主;采用市场经济的原则。
调整:美国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分)
(3)美国的“淡色”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变为社会主义;
中国的“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手段等。(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可以看出当时苏俄当时已经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投资设厂,这是在苏俄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从材料“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已经开始改革开放,这是在中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独特之处。从上一问答案和材料“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美 91eXaM.org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是指美国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手段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有关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两种政策的实行都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D.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A.是在革命武装占领冬宫后发表的
B.其主要内容是决定苏俄政府退出一战
C.宣告人民委员会成立
D.正式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发布时正值起义军攻打冬宫,A项错误;决定苏俄政府退出一战是同德奥集团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B项错误;人民委员会是在此文献发表后成立的,C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四月提纲》提出? (? )
A.把大型企业收归国有
B.推翻沙皇专制
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立即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要实现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但主旨要用和平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转变,七月流血事件发生后才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这种转变,所以答案选C,A与题意无关, B 发生在二月革命时期,D项发生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的历史教训是
A.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D.发展重工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