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5 22:39: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是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的两组数据
第一表? 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

第二表?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统计表

年份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1965
59.0
32.5
3.8
1970
62.1
30.6
3.3
1975
46.6
38.4
7.2
1980
44.8
39.0
9.0
1985
50.8
35.3
9.0
1990
55.3
33.4
9.6
1995
47.0
37.7
14.1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
材料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的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
材料三?中国当代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一文说:“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至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才是这个过程的佼佼者……仅从20世纪后期以来,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各种新的反现代化——全球化力量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两表,概括分析二十世纪后半期世界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3分)
(2)阅读材料二、三,分析对比东西方学者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异同点。(4分)
(3)请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二战以来的历史知识,就“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化”自拟观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8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1)世界贸易总额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贸易额也在不断提升。(3分)
(2)相同点: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都认为全球化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同点:西方学者认为全球化有利于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但在分配方面缺乏全球调节机制;东方学者认为分工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
(3)范例:
(观点:)人类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纠正其缺陷。
(论证:)①二战以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交流频繁,贸易额不断扩大,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但是东西方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优先地位,因而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③二战后在应对全球化方面,人类已经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等,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全面平衡国际分工和分配上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
(结论:)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过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为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题解析:(1)有材料一的表一可知世界贸易总额不断提高;由表二可知发达国家间贸易额不断增长,可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睁居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额虽然总体上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是增长还是比较快的。
(2)两则材料都认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也都一分为二的谈了对全球化的认识。由材料二中“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可知。关于不同点,材料二中认为总的来说全球化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材料三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可知东方学者认为分工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
(3)首次论点要正确,人类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纠正其缺陷。关于论据可以从1、二战以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交流频繁,贸易额不断扩大的现状谈必要性;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3、二战后在应对全球化方面,人类已经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的现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全面平衡国际分工和分配上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工业建设的差异。(17分)


参考答案:
(1)背景
国内: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4分)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4分)
(2)评析
①差异: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目的: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应对内外局势。(2分)
侧重点: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注重东西部平衡:未涉及工人权力的问题。(2分)
结果: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重工业、国防工业实力增强,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2分)
罗斯福新政:
目的:减少生产盲目性,解决就业问题,缓和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2分)
侧重点:限制工业生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关注劳资矛盾,维护工人的基本人权。(2分)
结果:美国工业逐步恢复,社会危机得到缓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
②形成差异的原因:两国国情不同,中国经济政治落后,美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30年代的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同,中国需要发展经济、稳定政局、抵抗外敌入侵,美国需要应对经济大危机以及政治危机。(5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分析归纳,从国内分析可以结合经济基础的薄弱以及国内局势的动荡,国外从世界经济危机及日本的侵华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结合材料及已学对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工业建设的差异可以从目的、侧重点及结果比较,然后从两国的国情等方面分析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以下对该影片的评论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中所述官司并不是在文革时期留下来的冤假错案,故①错误;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②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开元、天宝,世皆以为有唐盛衰治乱之界,其实非也。传曰:拔乱世,反之正。欲言拔乱,则必举致乱之源而尽去之,玄宗则安能?彼其放纵淫乱之习,一切无异于前人,特即住之初,承极乱之后,不得不稍事整顿耳。积习既久,终难自拔,则阅时不久,复蹈前人之覆辙矣。
材料2?然唐之宫廷,夸毗之习深矣,帝初非拔俗之流,其安能久自振饬?帝以开元十三年封泰山……车骑数万……名曰登封,实游观也。……帝屡幸东都及骊山,……作行宫千余间,广温泉宫为华清宫……此何异于隋炀帝之所为邪?
材料3?《旧唐书·本纪》栽:“开元二十五年,大理少卿徐岵奏天下断死刑五十八,……二十八年,又书频席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必安,虽行万里,不持兵刃。”(此)与贞观史官之矫诬,如出一辙。
——以上材料均引自《隋唐五代史·开元天宝治乱》
请回答:
(1)简要归纳出三段材料的主要观点。
(2)你认为材料1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3)唐玄宗与隋炀帝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4)你同意材料3对《旧唐书·本纪》叙述的评价吗?《旧唐书·本纪》为什么要这样记载?


参考答案:
(1)唐朝的衰乱并非始自天宝年间(唐玄宗后期),实际上在开元年间(唐玄宗前期)即有“致乱之源”。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行为与隋炀帝无异。
(旧唐书》记述庸玄宗开元年问的太平盛世有夸大不实之词。
(2)正确,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从渐进到突变,?
唐玄宗前期曾对宫廷流俗进行整顿,但却不能根除,自己电逐渐流俗,“复蹈前人覆辙”。?
(3)大兴土木,到各地游乐。?
(4)同意。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美化封建统治,掩盖阶级压迫、贫富对立的现实。


本题解析:本题围绕唐玄宗开元、天宝统治组织材料,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比较三则材料共同点.特别是抓住材料的立足点,即唐玄宗统治自开元年问就已暴露危机,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紧扣材料.抛开教材观点的成见。另外要仔细地体会材料3的中心是什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攫取了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
B.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