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邓小平讲话的摘录,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对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回答:
①以上四则材料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2分)
②以上四则材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4分)
③邓小平的上述言论对中国改革有何现实意义?(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最后确立是在
[?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有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D.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原创)(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政府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
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英国乔治三世于1787年任命马戛尔尼率团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访华。因此,还准备提出六项具体的要求,即:一、英船到浙江、天津等处停泊;二、在京设立商行;三、将舟山附近小岛给英商停歇和储存货物;四、在广州附近拨一地方给英国居住,或准许澳门居住之英商出入自备;五、英国自广州下澳门,由内河行走,货物不上税或少上税;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
——《京华续录》(乾隆朝)卷四十七
材料三?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称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曰24日)
材料四?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曰2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顺治时期实行海禁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表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什么?(2分)这一目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的?(2分)据《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马戛尔尼的要求得以实现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8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央做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8分)
(5)结合上述材料,就闭关、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5)
参考答案:(1)清政府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什么都有,不需要与外国通商(3分),另一方面,清政府害怕国人与外国人接触后会对他们的统治不利,遂加强思想控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分)
(2)扩大通商。(2分)发动鸦片战争,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2分)协定关税;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6分)
(3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凡答培养人才,获得知识;扩大对外影响可酌情给分)。(8分)
(4)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2分)。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 流域。(6分)
(5)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中去,才能实现国家富强。(5分)(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关系及对外政策的一个综合性试题。考查内容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众多。从清初的闭关锁国,到经过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国门之后的丧权辱国,再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并进一步深化。命题着眼于中国近代对外方针的变迁,题目难度适中,答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紧密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需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
2014年3月23日河北新闻网报道:京津冀一体化首枚棋子落定,中关村将牵头建立一条“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以下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1980年,曾到美国硅谷考察的中科院里最年轻的研究员陈春先,“偷偷”成立了一家全新的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1983年,陈春先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明确支持,在其示范效应下,到1984年,以四通为代表的大批民营科技公司成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90年代,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特别是洋品牌开始抢滩中国,大多数从事“搬箱子”生意的科技贸易企业没落了,打造自己品牌的联想、方正等企业开始扬威市场。
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关村成为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9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明确中关村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历史背景,概括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崛起的国内外因素。(8分)
参考答案:
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行,特别是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动了中关村企业的更新和发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促使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战略;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创新与奋斗。
国际: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加强。(8分)
本题解析:本题需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考虑,国内需要考虑的是:一当时的国内大环境即改革开放及其深入发展,二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即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三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研究人员的努力;从国际因素来考虑,西方先进科技的引领作用,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学习西方技术成为了一种可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