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邓予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的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继续稳步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四?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五?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于恢谈话,主张1956年要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予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农业互助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4分)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合作化的意义。(2分)
(3)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某些农民的行为说明了什么?(1分)
(4)邓子恢、毛泽东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哪个人的观点更正确?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租佃、高利贷盘剥现象。材料二反映了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碍。从材料一看,如果让这一现象发展下去,就会使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贫穷破产,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就会在农村复辟。从材料二看,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互助合作,农业才能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才能巩固,农业互助合作十分必要和迫切。(4分)
(2)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防止了农村的两极分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3)农业合作化的速度过快,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尤其是农民思想状况不完全适应。(1分)
(4)合作化的速度。邓子恢是正确的。据是:材料四表明过快的合作化速度引起了部分农民的不满,给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3分)
本题解析:本题是围绕农业互助合作社出现的原因、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租佃、高利贷盘剥现象。材料二反映了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碍。即农民无力购买生产资料,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材料三说明了农业互助合作社的作用。材料四反映了农业互助合作社发展过快,出现了一些问题。材料五是毛泽东与邓子恢就合作化的速度问题意见不一致。第一、二、三问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第四问,联系材料三就可以知道邓子恢的观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中国的航运业在坎坷中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最重要原因是(? )
A.列强的联合压价、排挤
B.清政府不重视发展
C.发展航运无利可图
D.中国科技落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分析能力。除C项明显有误外,其它三项都是近代中国航运发展的原因。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的一般发展因素来判断,外国的侵略总是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并逐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 C。A 项明显错误,B 项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 项与题意无关。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这段文字应出自?
A.“太初历”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十二气”,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日制度称为“十二气历”,这是沈括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1年11月15日,宣布独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召开联合会议(代理参议院),12月3日通过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为临时宪法。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仿照美国的政府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不采用内阁制。总统虽参议院选举产生,执行若干职权须经参议院同意,但实际上不对参议院负责,而且对参议院的议决案有交令复议权。还规定临时政府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参议院和临时中央审判所组成。参议院是立法机关,它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成。临时中央审判所是司法机关。
——摘自臧巨凯《民国宪政的轨迹》
(1)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体现的政治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历史意义。(6分)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临时约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原则:民主共和原则;三权分立原则。(2分,答出一点即可)
意义:它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是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是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文件。(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革命的成果。(4分)
本题解析:
(1)“仿照美国的政府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意味着是民主共和体制;“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参议院和临时中央审判所组成……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首先表明其性质,再从否定封建专制和开创民主方面展开。
(2)回答此小题要注意,《临时约法》不同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1912年3月公布实施的。从材料中可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而《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前后比较,总统的权力受到更大的制约。因此《临时约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