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面不属于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的是
A.陈启沅
B.张謇
C.周学熙
D.荣宗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A.人心是万物的本原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人心是万物的本原、知行合一是心学家的观点;格物致知是理学家的观点,因此ABC都不符合题意;但两派都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D符合题意。
点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不同点: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本原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而存在。
理是内在的“心”。
哲学类别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认识方法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相同点:
1、内容: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2、哲学范畴:都强调现有意识再有物质,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3、本质:都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称王)者,未之有也”的思想应出自? (? )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说明人民对生活的要求只要温饱就行,由此可以看出其“民本”“善待百姓”的思想,这应该是孟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
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
“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
参考答案:(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题解析:第(1)问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张载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为生民立命)和历史使命感(为后世开太平)。第(2)问从题目中的“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可以看出理学继承了发展儒学,而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第(3)问从材料三的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来批判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从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来提倡人性的自由发展。第(4)问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好的方面,但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同时他强调气节,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为政以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反对苛政,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