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7—9世纪,日本先后派遣了13批遣唐使,当时接待这些使节的机构是………
A.工部
B.户部
C.礼部
D.吏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实行三生六部体制,尚书省统辖下的六部具体负责政务的执行,其中礼部负责各种礼仪和科举考试,因此日本向唐朝派遣的遣唐使由礼部负责接待,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职能与此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体制
点评:材料从学生对三省六部职责内容的了解角度进行考查,不仅能起到强化对三省六部体制的理解,明确权力的运行,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与此相关的内容还有科举制的具体信息也应该被学生所关注。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
注:在1 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亭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恰恰相反,宗教势力往往需要皇帝的支持,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 8世纪“中国热”》
(1)在伏尔泰看来,古代中国政治具有哪些特征?(4分)
(2)与伏尔泰相比,在中国君主权威和法律效力关系上孟德斯鸠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孟德斯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特征:皇帝的英明、睿智(或贤能的君主);法律与伦理道德相融合。(4分)
(2)孟德斯鸠:专制独裁国家,君主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法律取决君主意志,君主掌控最高立法和司法权。(6分)方法:主张“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认为皇帝是英明贤德的;“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 ,“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赞赏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
(2)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孟德斯鸠解决专制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根据所学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回答: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的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表内容是中国古代一些行政机构、重要官职的设置及其评价,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行政机构或官职
| 评价
|
A
| 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
|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
B
| 唐代设藩镇与节度使
| “守内虚外”防止了地方割据
|
C
| 宋代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
| 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D
| 明代设内阁首辅大臣
| 实际上取代了以前丞相的职能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汉初郡国并行制中的“封国制”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唐代设藩镇是“守外虑内”的表现,但导致了地方割据,故B项排除:明代内阁首辅大臣权力大小取诀于皇帝的信任与否,不能制约皇权,内阁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排除D项错。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强化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历史学家戴逸在《论乾隆》一文中曾把清帝比喻为体育竞跑场上的第四名选手,当他们接过前一名选手的接力棒时,“同时也接过了这种文明所能发挥的竞跑能力”。戴逸此言论是想说明( )
A.近代以来的“落后”源自于进入近代时的“挨打”
B.自近代以来的“挨打”源自于历久以来的“落后”
C.近代中国的落后不源自于明清时代的民族退化
D.乾隆皇帝对中国的相对落后应承担一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