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宋朝商业发展, 城市繁荣, 为适应市民生活 ①“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②出现以审美功能为主的书法艺术 ③出现了最初的戏剧——南戏 ④出现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 ⑤出现“话本”?
A.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审美功能为主的书法艺术的出现明显早于宋朝。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73年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二。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非前谒,病不行者,罚日卅……”这张侍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
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 ?
B.西汉商人贩运贸易活动不受政府限制 ?
C.商贩合伙经营在西汉民间较为常见 ?
D.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开始建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上海为华亭分县。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
——嘉庆《上海县志》
材料二
苏州河曾经是一条宽达5000米的大河。宋元之间,河道逐渐狭窄,到明初河宽仅500余米。
材料三
1912年至1925年间,苏州河畔,烟囱林立,船行如织。刚从日本回国途经上海的郭沫若,望着河岸的烟囱,吟颂道:“啊,巨大的烟囱中,盛开着20世纪文明的黑牡丹。”
材料四
1909年建在苏州河下游的闸北水厂,5年后水厂被迫加氯消毒,23年后,水厂迁至杨浦黄浦江边。到了50年代末,苏州河已像是上海城区胸口的一条黑色的带子。“文革”时期,苏州河已是臭名在外。当时的上海市曾发动数万人“向苏州河宣战”,从河底挖泥,但事倍功半,苏州河的污染仍在加剧。?苏州河边的人们,痛恨她,诅咒她,但却只能忍受。开放之初联翩而至的欧美人、日本人、港台人,他们却不喝上海的水,而是自备饮用水。这让书记市长们非常难堪。
材料五
1983年中国第一个世行(世界银行)项目,被命名为“苏州河合流污水一期工程”。朱镕基市长曾将治好苏州河比作向上海人民还债,债权人是苏州河和她两岸的人民。……21世纪初苏州河干流的黑臭基本消失。“看得见苏州河的房间”,也已成为房地产商的广告口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南方周末》? 2001-09-29
(1)上海县是何时从华亭县分治而出的?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分治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元以来导致苏州河变窄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推断苏州河两岸有哪些不同类型的企业?你怎样看待郭沫若当时的心情和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河流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15分)
参考答案:
1.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的商贸地位日趋重要,是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为加强管理分治或华亭地大人多了,难以治理也可。
2.宋元以来,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大量的围垦圈田,市镇扩大,导致苏州河道日趋狭窄。 (言之成理,也可。)
3.民族工业和外资企业;郭沫若对苏州河两岸的林立工厂充满赞美之情,但只看到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繁荣,没有看到其对自然和环境破坏,这是由时代和人们的认识局限所致。(其它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中的“瓦”是专门的( )?
A.贸易场所
B.娱乐场所
C.学校
D.旅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从材料得知,瓦中有卖货药、纸画的市场,还有唱令曲的场所,结合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概况,可知“瓦子”是北宋时期的娱乐场所,故选B。
点评:宋以前市的特点: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
宋代以后市的特点: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海上(指明代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指明代的灶户,可以开垦明朝廷拨给他们的土地作为服盐役的生活保证),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表明,明代
A.某些地区形成了棉花专业化经营区域
B.植棉业已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支柱
C.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多种经营的方式
D.明朝政府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可以得出,松江府地区,全部垦田面积中超过50%的土地用来种植棉花,已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和棉花专业化经营区域。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