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可能是?
[?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2、判断题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river?can?carry?a?boat,?yet,?it?can?turn?the?boat?over?a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
[? ]
A.?Li?Er?
B.?Zhuang?Zhou?
C.?Meng?Ke?
D.?Xun?kuang
3、判断题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名分紊乱。孔子认为纠正这一社会时弊的途径是:
[?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克己复礼”
D.“法不阿贵”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每个人在这个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
材料三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自己是累赘,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在近代西方社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
[? ]
A.兵广粮足
B.重视百姓,民以食为天
C.仁义为重
D.诚信第一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