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信息“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经界变形...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不难判断出指的是太平天国推行《天朝田亩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洲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国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日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
材料三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12分)
参考答案:(1)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2)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3)结果: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4)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本题解析:此题是开放性的论文性的题目,是高考中常出现的试题类型,平常做题中往往练习的比较少,因此需要多加关注。主要是从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就此题来说,应该围绕着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努力作为做题的基础,根据要求,从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根据分析,此题依据教材并不难做。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在一战后的关于处置德国等等问题上的召开的重要的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会议,但是并未获得中国的合法的权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按照同一标准排列错误的一项应是
A.甲午,戊戌,庚予,辛丑,辛亥
B.贞观,崇祯,顺治,宣统
C.景德,靖康,中华民国
D.唐太宗,宋太祖,清高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是按照干支纪年法排列;B 是按照皇帝的年号排列;D是按照皇帝的庙号排列;C排列错误,景德、靖康分别为宋真宗、宋钦宗的年号,而中华民国属于国家的名称,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
A.《南京条约》 三元里人民抗英
B.《北京条约》 大沽保卫战
C.《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不割我土地”才是本题的题眼,必须知道“不割我土地”的确是《辛丑条约》的一个显著特征,《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文中“议约”只能是指《辛丑条约》,“疾愚暴之无知”当然是指反帝的义和团运动。所以本题答案是D.《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另外,这不过是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异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
参考答案:异: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同:学习东西强国,实现国家富强。
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理解分析康有为、章太炎、孙中山三人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总结其中的异同之处。对于孙中山的革命设想,从材料三的出处《民报发刊词》及辛亥革命的一些史实可知应从“三民主义”入手。通过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特点及其局限性来回答此小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