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中央地方矛盾始终存在。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6分)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9分)
参考答案:(1)变化:由世袭官爵(或世卿世禄)到按军功授官爵。
阶级基础: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2)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皇帝征召。东汉变化:人才选举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
阶级基础: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到战国时选官依据发生了变化,即由世袭官爵(或世卿世禄)到按军功授官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选官依据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袭贵族逐渐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发展了战国以来的按军功授官爵制,即实行察举制和皇帝征召等制度。到东汉时,察举制内容又发生了微妙变化,又开始重视门第,即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人才选举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可知,到隋唐时,选官制度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即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士族地主逐渐衰落,而庶族地主兴起。科举制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大选官制度,在当时的确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同时,在全社会形成了习读儒家经典的读书风气,这又有利于儒家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确立的正统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大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下周天子为了扩大统治区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其重要的亲属和功臣,希望建立较为稳固的统治秩序,地方诸侯王的权力直接来源于天子的授权,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A D两项与题意明显不符,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分封制史实特征。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阅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