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据《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记载:“1936年,中共终止了根据地中的土地革命,代之以比较温和的改革”。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中日民族矛盾日趋激化
C.中共修正民主革命纲领
D.中共地位被国民党承认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 材料二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些政治派别?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的“三民主义”具体指什么?它有什么局限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在反封建上有什么进步性?对其应该如何评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茶馆》中的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揭示了(?)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
B.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
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
4、判断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中法战争
B.抗日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日俄战争
5、判断题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五四运动
D.淞沪会战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