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 单位:亿元
[? ]
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工业有所发展 ②抗日战争前夕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③手工业在近代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④列强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这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戈登留言
1880年,前洋枪队领袖戈登离华之际,留言给李鸿章,对中国提出以下建议:
1、与外国议约,或先将其意暗询别国。因各国互相猜忌,若某款吃亏,必为指出。
2、中国一日不去北京,则一日不可与人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著。
3、陆军无劲旅,则水师无退步。今宜先练陆师,再练水师。
4、中国有不能战而好言战者,皆当斩。
5、应多方帮助华商出洋,径向制造厂购货。
6、亟宜设税务学堂,令华人习学关税事宜,以备代替外人。薪水宜照外人例优给。
问题:你如何看待戈登的这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西方人在熟悉了中国形势之后,给中国政府提出的忠告。但是,这些忠告不一定全然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对此加以斟酌,区别对待。
政治方面,在对外议约时,要了解外国形势,建议迁都,以保安全。但未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军事方面,建议中国优先发展陆军,不要轻易与外国开战,但其缓建水师的建议不可取。经济方面,建议中国鼓励民间商人开展对外贸易,购买外国机器,以增强经济实力。但未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困境的根本所在。教育方面,建议中国设置税务学堂,培养税务人才,但是未能涉及到教育的其他方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下列三幅图代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云集上海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
?
图一:成立于1864年的英商上海总会

图二:建立于1865年的江南制造总局

图三:1863年的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中国社会哪几种性质的近代工业?(3分)
(2)简要分析这三类企业形成的各自背景,并评价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9分)
(3)试分析这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此时云集上海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1)外国资本主义开办的企业,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3分)
(2)背景:外国在华企业始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租界的设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发起了洋务运动并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影响:外商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但它们掠夺原料和劳动力,占领中国的市场,又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洋务企业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技术人员,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9分)
(3)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科学技术的传播;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扩大;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联系便捷,便于海外贸易。(2分)
本题解析:第(1)问可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说明判断,分别是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第(2)问三类企业产生的背景可以从鸦片战争的影响、民族危机的不断地加深、自然经济的逐渐的解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分别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归纳出其影响。第(3)问可结合上海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等因素概括。
点评: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