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夏商周时期;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A符合题意;“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时间不合,排除B;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C不合题意;“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07年7月,《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口述历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人的口述历史也是带有口述者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所以A项错误。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需要解决的是口述历史的价值,并不是意指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价值。D项是错误项,史料的类型有很多种,口述只是文字记载历史史料补充的一个方面。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引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含义是西周的灭亡在于分封制,秦朝的灭亡在于实行了暴政而非是由于郡县制,所以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分封制和郡县制,故答案选A,B C D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秦筑长城的起止点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故答案选择C项。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是明朝长城的起止点。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