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4分)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2分)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科学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2分)科学革命如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4分)启蒙运动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2分)。
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6分)
(2)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面向世界、重视实践的风气形成,促进了科学革命。(2分)
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提供了研究社会的办法。(4分)
(3)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4分)
影响: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开展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专制独裁。(6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指出,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经济上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明清之际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第二小问概括明清批判思潮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该问考查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推动启蒙运动的到来。
(3)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回答第一小问: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破);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立)。通过归纳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探索活动回答第二小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理念一致的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用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材料““经验证”,“一步推演”可以看出,要运用你自已的理智出发现真理。故选C。A为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信仰;D 认为世界不可知;B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的感觉,三选项都是错误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是
A.运动最初的兴起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B.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运动
C.都是为同封建思想文化作斗争而兴起的
D.在运动的发展中思想潮流发生了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B、C三项是相同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运动前期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主,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而启蒙运动始终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二:“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中的“公民”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材料二中的“政治自由”有什么看法?材料三中“自然的自由”是什么含义?你怎样理解“社会契约”?材料三有哪些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矛盾。在资产阶级看来,表达自己观念的权利是基本的人权,观念的不同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二者互不排斥,是统一的。
(2)是受社会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
(3)政治自由指公民受法律保障的权利不受侵犯,但也不能去侵犯其他“公民”的权利。自然的自由是“不受限制的自由。”。“社会契约”体现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律和法规。不足:未指出私有财产的前提是财产的合法来源;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公民的“一致同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791年,在伏尔泰逝世13年后,伏尔泰的遗骨被迁葬到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的人更是多达60多万人。他被巴黎人民如此景仰和爱戴的主要原因是
①他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②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影响深远
③他坚决否定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④他对理性作了更为彻底的哲学探讨
[? ]
A.②?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