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以民为本,重视改善农村民生,关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建国后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民生问题的探索中,有过挫折的教训,也有过成功的喜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58年,当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如果做到吃饭不要钱,这是一个大变化。大概十年左右,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上面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材料二?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小岗村1978年没有单干的时候只能收3万斤粮食,单干后当年就收了18万斤,一下子就翻了6倍多。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这样,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了,虽然说小岗没有富起来,但住、穿、吃方面都进步了很多。
材料三?“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这是相当长时期内,一拨又一拨参观考察者安徽小岗村的感慨和评价。而素有“天下第一村” —— 华西村,坚持农工商并举、实现年营业收入达450亿元,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提到华西村,就不能不提吴仁宝,他不仅懂经营、懂管理,更关键在于他懂得研究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抓住我国千载难逢的改革开放大好机遇,及时摈弃了传统农民的生活劳作方式,以承揽加工业务为主,带领广大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将华西村打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本。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建立人民公社的主观愿望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的?(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此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7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摘录原材料)(3分)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人民公社可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2分)反映了不适应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时的经济困难。(2分)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分)促进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兴起;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促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6分)
(3)改革开放为华西村的发展创造条件;领导者懂经营,会管理;坚持农工商并举,发展多种经营。(3分)
(4)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民生政策的制定要与时俱进。(2分,只要言之成理,任何一点即可。)
本题解析:
根据题前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时期,党在农村民生问题上的探索。问号(1):根据材料可总结概括人民公社的主观愿望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对其评价,注意要辨证看待,主观愿望是积极的,但客观效果是消极的,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问号(2):材料二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带来的影响,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深化农村改革的措施回答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农村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举措即可。问号(3):华西村巨大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后半部分概括即可。问号(4):根据材料围绕农村民生问题展开回答得到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谷延方《重评圈际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层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事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产生了一种机验不安(注: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徒居都高。?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或工业革命后大大加快);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推动。
(2)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破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据统计:1931 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 集中于上海, 1937 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 ,不久上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B.“然欲自强 必先理财”
C.“遗其体而求其用”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清朝官员主张用“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和关键词“讽喻意义”的提示,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是洋务派的根本主张,而后来证明这样做是救不了中国的,A项是顽固派的主张应排除;B项“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正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符合要求;C项和D项虽然也是洋务派求富和自强的主张但是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不符合题干讽喻意义的要求故也应排除。故选B。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运用西方科技兴建了一批近代军用、民用企业,但是并不能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只重军事不重经济
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大力宣扬西方思想文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述错误不符 合洋务运动的史实,B D两项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洋务运动内容无关。洋务运动只在经济层面对中国实行变革而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甚而还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本身,故失败是必然了,因为它违反了最基本的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就必然要变革生产关系,故选C项。
考点: 洋务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重在考察学生对因果关系的把握和政治学原理的理解,洋务运动属经济变革,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变革相配套,但史实是清政府没有进行相应的政治变革,那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