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功用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根据所学,图片A是南阳玉铲,D是曲辕犁。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经过实际考察,发明了一种利用水力鼓动风箱的工具,即水排,即图片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下图】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纪述》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民间谚语
材料四?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胡锦涛考查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3分)《盛世危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2)读材料二,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当时的农村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包干”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4)读材料四,“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是否完全否定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谈谈你的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特征: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或答“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现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或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也可)。
(2)变化: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原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的弊端。
(4)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本质上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并不是要取消公有制,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本题解析:(1)图片描绘的是女子在自家农院中织布的场景,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经济家庭手工业和农业亲密结合、自给自足的特点。从《盛世危言》的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洋货入侵,中国原有的手工业开始破产,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3)材料中的“大包干”是指包产到户,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回答出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即可。(4)“土地流转”依然没有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而没有改变公有制在中国的主体地位,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属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侧重了农业经济发展背后原因的考查,须要补充的还有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集中在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和思想文化中封闭、保守主义,以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采邑)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反映了西周土地制度的特点是
A.土地国有制
B.家族占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等级占有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明通过分封制的实施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这一土地制度的性质是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点评:关于分封制,其考查角度主要有分封的对象目的、与宗法制的关系,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含义;分析其与郡县制等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总结演变规律,理解其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意为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来提高亩产量。土地之所以“小块”,由C项决定;之所以“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由A项决定;而B项在政治上确保了精耕细作;精耕细作下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社会分工,故D项的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古代农业立国,但手工业、商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了当时“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
B.土地兼并的盛行瓦解了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
C.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这与清政府倡导的“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的指导思想相吻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为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选项ACD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实。注意题目是逆向选择。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