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标志中国古代耕田农具基本定型的是(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
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刀耕
C.锄耕
D.铁犁牛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以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入题,实则考查一系列相关知识,该诗创作朝代,该朝代处于什么社会,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耕作方式是什么。该诗是唐朝李绅所作,唐朝属于封建社会,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故答案应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 ]
A.犁具
B.灌溉工具
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
A.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
C.刀耕火种
D.集体耕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旧唐书·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
明朝时期实行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至于清朝与赋税制度又作新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史稿·食货志》载:“康熙五十一年,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廷议:“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户部议:‘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徵解,统谓之‘地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明、清征税标准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改革。(6分)
参考答案:
(1)唐初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安史之乱后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朝一条鞭法按土地和人丁的多少征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9分)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经唐明清数代,最终定型。总的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由税种繁杂多项向简单单一发展;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赋税制度的改革逐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6分)
本题解析:
(1)第一问,可依据材料内容逐一分析回答。正确的翻译原文后,从征税标准、征税的方式上来对比。我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封建国家、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的减弱,这在税收制度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2)第二问,可以从第一问的内容中得出结论。征税由以人丁为标准到以土地数量为标准,从繁杂的项目到合一征税,说明了封建制度发展过程中,人身的依附关系在逐渐松弛,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评价是进步的表现,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