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 ]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2、判断题 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图中扶犁的最有可能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3、判断题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6分)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6分)
(3)在商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思想?(2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6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4、判断题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5、判断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
?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2分)哪种方式更进步?(1分)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2)图三是北宋《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场景。北宋的商业有什么特点?(4分)
(3)图三和图一、二所反映的经济形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6分)
(4)图四广州十三行的设立是什么政策的直接反应?(2分)?这种
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3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