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曾令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因而政府举行庆典,并在天安门举行阅兵式。教育部特令京中各校放假,尽管已近严冬,朝野乐此不疲,知识分子尤其亢奋。据此推断,这一历史班件应是中国
A.义和闭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
B.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C.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D.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政府举行庆典,天安门举行阅兵式。教育部特令京中各校放假,知识分子尤其亢奋”说明是民国时期一战的胜利,故本题选择B。A项中清政府没有举办类似活动,说法明显错误;C项此时是北洋政府,不符合题意;D项政府在南京,不符合材料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信息“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经界变形...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不难判断出指的是太平天国推行《天朝田亩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中日战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走出中世纪”意味着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中世纪与近代社会的分界线,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国民党在一次军事行动前发表宣言:“本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盖一则中华民国之政府,应由中华人民自起而建设;一则以凋敝之民生,不堪再经内乱之祸。故总理北上之时,即谆谆以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号召全国。孰知段贼于国民会议,阳诺而阴拒;而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这一行动应是
A.二次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故总理北上之时”是指孙中山当时于1924年北上,商议召开国民会议;“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是指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A是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斗争,C是1937——1945年反对日本侵略者,D是1946——1949年反对国民党统治。只有B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了当时国人期盼
[?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C.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