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当美国人用10000美元买下福特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的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250美元付给广告商……”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美国的汽车生产离不开其他发达国家 ?
B.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 ?
C.韩国工人的工资比较高 ?
D.美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在下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8月11日,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9月下旬,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取代上海迁移监督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27日,工矿调整委员会讨论确定了通过工厂迁移原则,将迁移工厂分为军需工厂和普通工厂两类,规定:“军需工厂系指国防上必需该厂之助,由政府令其迁移,……此等工厂之迁移得由政府按其个别情形酌予补助”, “普通工厂为指定军需工厂以外之工厂。凡愿迁移,呈经政府核准者,得予以免税、免验、减免运费、便利运输或征收地亩等之援助。惟因财政所限,不补助迁移费。”
由于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国民政府协助而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其中属于国防工业范围的厂家达60%以上。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37年后方只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后方工业中属于重工业的工厂占工厂总数35%左右,以资本计约占50%左右,改变了战前轻工业优势的状况。在工业布局上,重庆是最大的工业中心,加之四川其他地区,占厂数的45%以上、资金的53%。其余工业分布于湘、桂、陕、甘、黔、滇等省的主要城市。这样就使战前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矿调整委员会通过工厂迁移原则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在沿海工矿企业西迁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沿海工矿企业西迁的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1)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不久淞沪会战爆发,沿海大部分地区即将沦陷;考虑保存国防工业实力,以利于继续抗战的需要。(4分)
(2)成立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用行政手段强制军需工厂内迁,并补助迁移费;用减免税费等经济手段鼓励普通企业西迁。(6分)
(3)保存了有限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基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大批技术人员内迁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答出3点或符合题意即可)(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野蛮咧,文明咧,日本咧,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什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和那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梁启超这篇文章写于哪一年?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空前绝后的大意义”。(8分)
(2)“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和辛亥革命在性质上有何不同?简要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不会退回”的主要原因。(7分)
参考答案:(1)年份:1921年。(2分,若答“民国十年”给1分。)
意义:粉碎列强统治中国的企图;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激发民族民主意识,推动社会进步。(6分)
(2)“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争权夺利的斗争(改朝换代);(2分)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的出处“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可以计算得出是在1921年,然后答出辛亥革命的意义,“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是指粉碎列强统治中国的企图;“ 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即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在历史上是推进历史发展进步的。(2)本问考查的是材料的理解能力,“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指的是朝代的更替,然后答出辛亥革命的性质和1912年以后的社会现实,涉及的政治和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原因,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概况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儒家和法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言论不能为封建君主所容忍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村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或者:私有制成份比例逐渐减少,资本主义成份消失,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2分)
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革”破坏了社会经济。(2)
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分)
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数据可以归纳出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超过90%,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可以联系1952—1956的史实,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第(2)问,考查理解分析材料,材料二主要突出了当时凤阳的贫穷,结合“20世纪60、70年代”的历史背景可知原因与人民公社体制与“文革”对经济的破坏有关。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背景分析归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说明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