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不包括:
A.打破了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加深了英美和日本之间的矛盾
C.中日民族矛盾向着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D.中国内战进一步扩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的分析能力。“九·一八”事变打破了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加深了英美和日本之间的矛盾;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因而导致中日民族矛盾向着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为挽救民族危机,全国人民团结抗战,中国内战朝民族战争的方向发展。故依题意选取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38年5月,蒋介石在总结抗战形势时说“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这段话当指
A.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抗战
B.淞沪会战分散日军兵力,粉碎其速亡中国的企图
C.武汉、广州失守后,抗日战争将进入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在华北地区沉重打击了日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不对,题干没有体现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C是在1938年10月后,D是在1940年,时间不对;B时间上看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是在1937年8月——11月,关于开辟淞沪战场的原因,蒋1938年5月5日曾在《杂录》中写道:"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总之,倭寇进占京沪,其外交政策已陷于不可自拔之境,而其进占鲁南,则其整个军略亦陷于不可收拾之地也。"据此可知,当时蒋介石开辟淞沪战场的目的,在于分散日军兵力,粉碎其首先占领华北的侵略计划。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条约内容:
①“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 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
②“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③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12分)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8分)
参考答案:
(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3点即可)
(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第(1)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找到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用专业性的语言概括即可。第(2)问,联系武昌起义爆发后事态发展的进程,注意清政府镇压辛亥革命到清帝被迫宣布退位这一过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