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我国的商业繁荣的条件有
①农业生产的进步?②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③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④度量衡制度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根据选项结构,用排除法排除①②③④中的两项即可。③不对,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人;不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国家四分五裂,秦统一中国后才得以实现度量衡制度的统一。
点评:影响商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1)政治上: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稳定、政府的是否重视商业。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是否发达,投放到市场中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是否多;货币及货币制度是否完备。(3)交通上: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朝成化年间有人说“松(松江)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这说明?
A.徽商聚集在
松江一带
B.徽商控制了江南的丝织业
C.优质棉布是徽商经营的重要商品
D.徽商造就了“织造尚松江”这一局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深广的护城河”,反映了城市的军事政治功能,“市”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故①、②是正确的。“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反映了古代政治体系等级森严的特点,故③也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选A。
点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 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5)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诗能入史、证史。有不同的研究者在自己论文中都引用了《卖炭翁》中“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诗句。下列各项分别是他们研究论文的主题,请据此判断其中引用不当的最有可能是?
A.封建时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B.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艰难
C.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价值
D.唐代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唐全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说明(?)
A.政府禁止商业活动
B.政府禁止高官从事商业活动
C.政府鼓励官吏经商
D.政府鼓励高官商业活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题干中的“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反映了唐代对官中“五品以上”的高官经商作出明文禁止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