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奇器图说》是17世纪初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编写而成的。以下情况有可能出现的是
①该书吸收了伽利略研究成果
②该书介绍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③后来的中国学者对该书不予重视乃至贬斥
④该书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现象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记忆与把握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语是“17世纪初”,那只有在此之前已经发生的历史才有可能出现。伽利略死于1642年,所以符合题中的时间要求;牛顿在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属于17世纪末;17世纪属于中国明清之际,后来的闭关锁国证明了③是对的;中国近代从1840年开始,故④的说法错误,①③组合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四组人物中,毕昇归入哪组最合适
A.张仲景、孙思邈
B.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C.甘德、沈括、郭守敬
D.蔡伦、马钧、张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是医学家;? B.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是词作者;C项是天文学家;D项是发明家
点评:还可以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做了一个命题,你觉得哪个最不适宜?(?)
A.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B.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D.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海王星的发现是依据
[? ]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的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和空间属性的揭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完善
B.印刷术的发展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宋代藏书的数量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科举制度完善不可能出现读书者不甚爱惜书,排除A项;B、C两项相比,显然印刷术更有利于增加书的数量,且造纸术的改进是在汉朝,排除C项;图书成为商品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点评:高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四大发明上,强调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从命题的切入点来看,主要考查基础性的知识,很少上升到理论分析的层次。有的高考试题将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经济相联系,要求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的实用性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注:图1是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题材取自《圣经》故事,表现的是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圣母被刻画成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年轻秀丽,温文尔雅。她所体现出的青春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追求的最高理想。图2是中国明清时期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
请回答:
(1)说明米开朗琪罗能够创作出该作品的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4分)
(2)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产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5分)
参考答案:
(1)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2)小说的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 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倾向于追求荣华富贵、张扬个性。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艺术和时代关系的理解。第(1)问,解题的关键熟知米开朗琪罗创作《哀悼基督》的历史背景,从题干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思想的角度去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已学史实及题干信息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主要指的是小说,且与以往相比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可以从经济、市民阶层、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等角度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