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
A.加强北宋军事力量?
B.解决中央财政问题
C.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司马光曰:“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围绕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相似?提出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下面是两位学生的观点:
学生甲: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学生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你同意谁的观点?试述你的理由。
(3)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小农经济一直是历代统治的基础。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1)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反对青苗法。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
(2)同意甲:青苗法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3)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整顿吏治,把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本题解析:第(1)既可根据材料概括,也可据司马光得出,因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题目问的是三则材料观点有何相似,因此司马光的观点即是材料二、三的观点。第(2)问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说明理由。第(3)问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要从三次变法措施中选择与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巩固有关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三?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5分)
(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土主张的相同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3分)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2分)
参考答案:
(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1分)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2分)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恩荫”制度。(任答1点,1分)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1分)
(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1分)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任答2点,2分)
(3)因素: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2分)
本题解析:
(1)考查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分析材料一据“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可知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和第三小问可结合所学的史实来回答即可。
(2)分析材料二依据“……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并结合材料一可知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土主张的相同处在于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这种取士制度客观上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3)依据“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并结合所学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
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②官吏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③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④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生易错选D。原因是:不能准确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一对照。
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④项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