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这应该是在商周时期;二是出现了诸侯战争,并且有土地交换等内容,这反映了井田制开始瓦解,应该是在春秋时期。结合这两点分析,应该是周朝的重要的都城。故选B。夏朝未出现大量的青铜重器;秦汉早已经应用铁器了。因此ACD均错。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政治上,诸侯争霸,经济上井田制瓦解。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小农经济的产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等也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以下对这一规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
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汉代刘向《说苑》:“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 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揭示了吴国灭亡的原因
B.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C.材料不可信,吴人不可能衣豹裘、狐裘
D.有助于研究古代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能力。材料中单纯依靠平公个人的判断不足以说明A。材料中“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说明吴国丝织业发达,不能说明B。C不符合历史史实。故选择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概括材料“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可很容易了解到,罗定山区冶铁的炉场规模大,分工细。判断各选项,①②③正确,与材料信息相符;④“雇工经营”从材料中没有得到反映。排除④,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唐代服饰,丰满华美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种类繁多,个性突出。甚至今天有人主张“把唐装作为国服显然更合适”。唐装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有
①唐朝纺织技术水平高?②丝织工匠对技术进行创新
③棉花种植的推广?④“丝绸之路”畅通
⑤吸收外来风格和织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叙述,唐装和当时的纺织技术水平高、技术的创新、“丝绸之路”畅通、
外来风格和织法都有关联,但是棉花种植推广在元朝以后。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