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
A.为扭转贸易的逆差
B.为打开中国市场
C.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D.为掠夺中国财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时注意紧扣“根本目的”,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是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了扭转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A不合题意;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获得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对中国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为了进步一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知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B。CD的表述不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涉及的省份不包括
A.广东
B.福建
C.浙江
D.江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进行分析,《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个城市分别处于今天的广东省、福建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故不包括选项中的江苏省。故此 题应选D项。
点评:对于近代列强侵华主要的考查角度。列强侵华的考查一般强调列强侵华的破坏性,可以从政治上破坏主权、经济上掠夺财富、文化上渗透奴化思想等角度归纳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考查一般突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
A、东南五口开放后,引进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出现了近代化大农业
C、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D、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传统耕作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5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那时(1894年),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创造出一种“各种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要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9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 “中国梦”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的“救国梦”。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 “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11分)
(3)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论断。(8分)
参考答案:
(1)梦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2分)
原因:小农经济初步成长;封建国家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儒学主张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任答2点得4分)
(2)孙中山的“救国梦”:振兴中华;民主共和;民生均富。(3分)
评价:孙中山的“救国梦”集中体现在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中,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是爱国的、进步的;但其“救国梦”仍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是无法实现的。(4分)
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专制造成的中华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任答2点得4分)。
(3)抗战胜利前: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保障;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民主政权,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l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任答2点得4分)抗战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愿望;进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之路。(任答2点得4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礼记·礼运·大同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描述了孔子的理想世界,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第二小问需要学生结合秦汉时期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以孙中山的“救国梦”为切入点,实际考查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它的评价。本题与教材知识联系紧密,学生较为熟悉,而且材料简单易懂,总体来说难度较小。“救国梦”的内容要求学生以概括材料为主,可以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角度归纳,如振兴中华;民主共和;民生均富,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既要看到起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作用,还要看到起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及应用的能力,材料中“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本问可以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路去思考中共在民族、民主、民生方面,在抗日胜利前后所做的各种努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1895年4月,日本马关

图2:1945年9月侵华日军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图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图二: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
(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