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理清题干“可以维持久远”,说明该制度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结果在秦朝被郡县制取代,故此制度不符合这一观点。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说明从1962年到1965年,中国大陆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商品买卖,这主要是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对农村生产力的造成的严重破坏,答案选C,A B D三项不符合这一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史实。
考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选项中对列宁的表述,全面而准确的是
①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创办《莱茵报》宣传建党理论
②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努力斗争,形成了布尔什维克派
③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论断,确立武装推翻沙皇政府的方针
④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用来取代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主要取决于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实施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借鉴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进行的是“一五”计划,故A项正确。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56年;C借鉴斯大林模式是在1956年后;D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既是《南京条约》中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1980年被正式确定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A.广州
B.珠海
C.福州
D.厦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