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山右”分别指现在的(?)
A.浙江、山东
B.广东、山东
C.安徽、山西
D.浙江、山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帮的情况。古代著名的商帮是来源:91 考试网徽商和晋商。安徽即新安即是商帮的中心所在,山右则是山西。故选C。其它各项在古代的称谓均与材料不符。
点评:明清商品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受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图6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参考答案:(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本题解析:第(1)和第(4)小问属于历史题,回答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1)解答本问主要依据材料中所给信息。从政治上与前代的联系、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说明;(2)可从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传统等角度加以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
C.认祖归宗的社会风气
D.长途贩运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对比北宋汴梁与唐朝长安的城市平面图,可以发现北宋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突破有
①北宋商业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坊市不再分开②打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甚至出现了夜市
③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④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北宋汴梁

唐朝长安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四?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请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5分)
(3)结合材料四,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4分)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6分)
(2)革命史观。(2分)?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分)
(3)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3分)
(4)不同: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4分)
启示:城市化进程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保障。(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材料二中“东京……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等信息并依据所学能够发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等。
(2)分析材料三中毛泽东的观点可见毛泽东强调了阶级观念,据所学知这比较温和革命史观,第二小问要求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全球史观通俗讲是指人类由孤立走向整体,据此评价通商口岸在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3)分析材料四第一句“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可以归纳出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包括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等,
(4)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可见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差别在于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小问给我们的启示可依据上述材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