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
材料一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来源统计表(共142篇)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梦想录(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些征文的来源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有哪些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梦想?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从地域上看,主要来源于思想相对开放的大城市(如上海、南京);从职业上看,主要来源于知识分子阶层(受过一定教育的知识分子),反映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
(2)作者:郁达夫,宋云彬。原因:国内: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或日本对中国侵略、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国际: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或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工业化建设成就);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了疑感。
(3)政治上:希望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民主法治。经济上:国家富强,民生幸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到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王安石开始变法的1069年是公元11世纪中期
②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
③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康熙6岁登基,登基哪一年为康熙元年,故第②项的表述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当年应为农历己丑年,故第④项的表述错误;其他两项的表述与史实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在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是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主要说明了?
[? ]
A.国难当头,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广泛接受?
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