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材料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8年在殷墟大司空发掘中发现的铜贝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它
A.标志着商代铜币在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中完全取代了贝币
B.表明商业“以谋取货币,谋取交换价值”,积累财富为目的
C.商品交换的品种不完全限于普通的手工业品及农牧畜产品
D.反映了商品交换需要有商业的媒介来组织发达的商品流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南北发展趋向平衡,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4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
材料二?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 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宫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二简单阐明他的论据。(2分)以外,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6分)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地处手工业、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生产的产品专业化程度高;城市人口与规模不断扩大;属于纯经济职能的工商业市镇;(任答三点得6分)
(2)论据:经商累积的财富用于买田置地或供下一代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因素:闭关锁国,海外市场狭小;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贫困,购买力不足;自然经济为主体。(8分)
(3)特点:近代工业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开始解体;(6分)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江南地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等信息来归结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以及经济模式对经济发展限制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对应材料三,依据材料三图片中信息来回答,图片中外商船厂、洋务企业以、民族企业以及小农经济解体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从外国侵略、西方文明冲击的角度归纳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 ]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