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老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②孔子——“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墨子——“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④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判断题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治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五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一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五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变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题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点不包括
A.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B.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C.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5、判断题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