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农业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末,苏俄(苏联)在农业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有何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探索:①将没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②实行余粮收集制;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④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
经验:发展农业必须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农业政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凋敝
D.是苏俄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农民和新商人能雇佣劳动力,能保留利润可以判断出是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中的内容:利用商品、市场部分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联经济得到恢复;新经济政策除了恢复经济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之前战时共产主义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失败,这次是逐步的过渡,故选D
点评:关于新经济政策,还可以考查其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大中小企业)、流通(自由流通)、分配(按劳分配)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是常考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斯大林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对市场及商品关系的利用
C.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D.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问题的能力。C项为相同点,D项所反映的不同本质就是A项,B项虽然也是不同,但A项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的不同,故A项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变化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分析各个时期实行不同经济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参考答案:变化:十月革命后,实行国有化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原因与影响:(1)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政权,但后来遭到了农民的反对,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2)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政权,也巩固了工农联盟。
(3)由于处于列强包围之中,为了增强国力,特别是加快工业化步伐,斯大林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取代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行使苏联迅速建立起了重工业体系,工农业总产值一度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也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体制弊端,使经济缺乏活力。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的时间范围是“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关键词是“经济改革变化”,所答项是“变化趋势”“原因”“?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C.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肯定了商品和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列宁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