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国民党某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推动下
A.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B.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C.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1924年1月23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这个宣言是在孙中山的组织指导下﹐由国共两党的代表共同制订的﹐既反映了与会者的集体意志﹐也体现了孙中山晚年思想的发展。关于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革命任务。号召各民族共同努力﹐争取革命成功﹐废除民族压迫﹐组织自由平等统一的国家。关于民权主义﹐主张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指出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得而私也”。表明要发展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共和制度。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包含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因而成为国共两党进行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请回答:
(1)三位伟人是谁?三位伟人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有哪些?三位伟人思想的精髓是什么?(9分)
三位伟人:?、?、?
三人理论成果:?、?、?
三人思想的精髓:
(2)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3分)
一次:?
二次:?
三次:?
(3)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3分)
①?
②?
③?
(4)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3分)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分)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分)
(2)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3分)
(3)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分)
(4)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哪一种观点有悖于人文主义思想
A.人是罪恶、消极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
B.大多数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C.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
D.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卫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一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3)具体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第一次国共合作。
(2)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兴汉灭清”,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重新建立汉族政权,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了,因此选A。而B、C、D三项从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