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1912—1920年
| 13.4%
|
1921—1926年
| -4.5%
|
1927—1936年
| 8.7%
|
1937—1945年
| -2.45%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抗战期间民族企业遭沉重打击
C.十年内战期间民族工业仍有所发展?
D.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此题是关于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脉络历史背景的理解,1927—1936年的第二次快速发展不是像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引起社会剧变产生的结果,而是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因此A错误;B、C 、D 项表述符合史实;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瀨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两极袼局的存在
D.南北经济发展的悬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之所以是半球化是因为当时存在着美苏两极格局,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受到了限制,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全球化加快,所以 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制度不能体现我国古代赋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我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由以人头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的转折点是两税法,上列选项唯有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图为“熹平石经”的残石。该石经由《诗》、《书》、《春秋》等七经组成并立于洛阳太学。这一残石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隶书始于秦朝
B.民间入仕风气高涨
C.儒学的官方化
D.国家教育系统建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片史料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由《诗》、《书》、《春秋》等七经组成”以及“洛阳太学”可知该史料与西汉太学设立有关,汉武帝时期太学设立是儒学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故本题选择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这是《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中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是
A.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B.以欧洲的联合对抗美苏的威胁
C.以经济政治联合代替对抗
D.以欧洲的合作提高国际地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说明欧洲煤钢联营试图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以实现欧洲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答案选A,B D两项材料中并未体现,C现象出现在欧盟建立之后。
点评:在欧洲联合的原因中应该注意相关不同原因的区别: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但欧洲的联合本身即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还应该仔细体会欧洲联合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